十年後回頭看落敗經驗-科教館青培&國際科展參賽回顧

(本文所有內容禁止媒體引用)

前陣子看到今年五月中,我國代表團在全球最大中學生科學展覽會:雷傑納榮國際科展(Regeneron ISEF)獲獎的新聞,也在幾天前收到來自 ISEF 的電子報,讓我想起高中參加科展的各種苦澀回憶,而這回憶延續了超過十年,居然出現讓人回味無窮的驚喜片段!

2024 雷傑納榮國際科展電子報

社會組學生參加科展

在我剛升高中之際,學校幾位學長姊在臺灣國際科展(Taiwan International Science Fair, TISF)中獲獎,但據說因為敗在英文表達,與國手資格擦身而過,否則或許有機會踏上全球最大中學生科展比賽的殿堂:英特爾國際科展(Intel ISEF,即雷傑納榮國際科展前身)。由於我是從原本的國中直升高中,老師們幾乎都知道我的英文對談能力還不錯,便很快有機會加入原本就在做某一主題的學長姊。當時我們都相信:在既有的研究上,若搭配我的英文能力,非常有機會推進到更前面的名次、甚至獲得國手資格。

我們的初試啼聲是在北一區科展,當時我們的研究才剛進行不久,只能說是略有成果,最後在比賽中獲得佳作的成績,但我們都知道,這種區域型、甚至全國科展都不是目標,待研究準備地更充分,我們將直接挑戰全國規模最大的國際科展!(其實這制度有點神奇,全國科展跟國際科展是完全不同體系,因此參加全國科展不是報名國際科展的必要條件,哪怕是什麼比賽都沒參加過,依然可以直接參加國際科展)。

科展初體驗:到宜蘭高中比北一區科展

但學長姊們很快便進入高三、開始過著水深火熱準備學測的生活,這個題目便剩下我一人持續進行,即使身為社會組學生,我依然對於閱讀相關期刊論文、參與自然科學相關活動充滿濃厚興趣,科教館辦的科展主題講座、研究領域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通通都去,且或許是因為社會組課業較輕,我得以有更多心力投入科展之類的課外活動。

第一次參加國際科展就慘遭滑鐵盧

高二寒假,我換上鮮少有機會穿的西裝,終於踏入那夢寐以求的國際科展比賽現場。

哇!原來這就是國際級的比賽呀!我看到身邊的人不是建中、北一女,就是各地區的明星高中,我這社區高中來的顯得十分獨特,不過沒關係,反正我英文能力也不差,根本不用怕,看旁邊的好像也不太會講,看來我當國手是勢在必行了!(現在回頭看覺得這想法真可笑)

到了評審時間,我為了爭取加分機會,主動問評審是否可以用英文講解,評審們有點意外但也很快答應。很順暢地用英文介紹完作品之後,評審問了我第一個問題(年代久遠,已經不記得問什麼問題了),我答不出來;評審又問了我第二個問題(抱歉我依舊不記得問了什麼問題),我依然答不出來,後來不確定到底被問了幾個問題,反正我幾乎通通都回答不出來,就連實驗紀錄簿也找不到,但沒關係,我英文這麼溜,這些應該不會影響吧!

在評審時間過後,如果有被帶去樓上做英文面談,代表該組別有機會成為國手,而我並沒有在被帶上去的名單上,此時我知道自己國手夢碎,但要拿個獎,應該還是很有機會吧?

頒獎典禮當天,我從頭到尾只能坐在臺下幫別人拍手,眼睜睜看著當初感覺不太會講的人上臺領獎。等我再回去貼海報的會場,赫然發現同科別的所有作品通通都有貼上名次、至少也有「儲備作品」,我的作品是唯一什麼都沒有的,這不代表我拿到了最後一名嗎?原本想說當國手勢在必行,現在居然拿到同科別中的最後一名,這叫我臉要往哪裡擺?

充滿年代感的 2013 臺灣國際科展回顧短片

重新出發

後來恰巧有機會遇到評審,評審跟我說:「你的書面看起來不錯,但我沒有辦法確定這些研究是不是你做的。」我聽了匪夷所思,這些實驗就是我做的啊,所有的文獻都是自己讀、所有的計算都是自己算、報告的每個字也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畢竟當時沒有 ChatGPT 可以幫忙),什麼叫「看不出來是不是我做的?」

在跟新任的學校指導老師討論比賽狀況後,我終於理解到:每個研究過程都要一五一十地記錄,並在比賽時完整呈現實驗紀錄簿,我也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之上,找到更多參考文獻,把實驗做得更多、更完整,並連同被半推半就拉進來的學妹,一同報名了當年度的科教館「青少年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簡稱『青培』)」。

在那之前,我到新竹參觀全國科展,恰巧遇到同科別的其他同學,幾位聊得比較深入的參賽人員後續也都有報名青培,代表我們為期約一學期的時間,都會定期到科教館報告進度。青培的好處是會拿到科教館提供額外的研究經費,並會有大學端的指導教授協助。

到新竹參觀全國科展

我很幸運遇到非常願意帶高中生的指導教授,以及他的研究生及助理們,使用的設備也都非常高級,缺點是在中央大學,通勤距離較長,但當時的我一股熱血,每天早出晚歸、單程花兩小時以上往返家裡與中央大學實驗室都樂在其中,甚至屢次單日往返新營採集、觀察樣本,還在某次報告前一天(記得是學測考完隔天),因為老師在花蓮有行程,我們專程搭火車到花蓮找教授練習報告。

幾個準備科展時去過的地方:中央大學、新營、花蓮

二度參賽,再次慘遭滑鐵盧

第二度踏上國際科展殿堂,我帶著學妹見識這樣的大場面。跟第一次參賽不同的是,我多了幾位一起參加青培的戰友(比賽時是競爭對手),這次我也完整地保留實驗紀錄,加上一直有「青培出來等於得獎保證」的傳聞,就算不當國手,要拿個獎應該也是穩的吧?

然而,即便這次比前一年花更多的力氣做實驗,所有的分析也都更加完整,結果卻反而因此更不利於我們原先預期的結論。過程的呈現是更仔細了,我們也都有拍照、記錄,可以證明「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自己做的」,但在評審時間,卻因為結果不佳,得到的評價卻是「這就是你們的練習」,最後的結果是成為當年度同科別青培唯一沒得獎的組別,我再次只有坐在臺下幫大家拍手的份,只是這次旁邊多了一位被我拖累的學妹。

其實以第一年的研究而言,結果是相對漂亮的,倘若當時能完整交代論點及實驗細節,要得獎應該是很有機會;到了第二年,反而因為做更多深入分析而得不到好的結果,導致我實驗過程交代得再詳細也沒用,但去做任何的檢討都已經不具意義,我當時已經高三考完學測、在填大學的校系志願了,隔年的國際科展舉辦期間,我將不再具備高中生身分、也就不再有參賽資格。

2014 臺灣國際科展回顧短片,比前一年質感高很多

兩年都慘遭滑鐵盧讓我顏面盡失,記得當初剛上高中時,自信滿滿地說想要當國手出國比賽,最後卻是兩度連得獎都沒,甚至後來跑去比小型的區域科展,還是拿到一個讓人尷尬的佳作。科展可說是我高中階段喊得最大聲、卻也是最受挫的一段經歷,想來想去還真有些丟臉。

左邊是我夢想能夠站上的舞臺、右邊是我實際有站上的舞臺

持續保持聯絡的戰友們

第二次比賽結束後,我與當時青培的戰友們(比完賽就不再是競爭對手了)、還有在比賽中認識的其他選手們各自上了大學,比較有趣的是:我們幾乎都沒有繼續在國際科展中參賽的科別持續鑽研,讀醫學系、電機系的是多數,但我考不上這些明星科系,跑去讀一個一樣跟科展領域無關、但可接受的三類科系。

不得不說,在國際科展場合能遇到的選手們各個臥虎藏龍,有學測考 75 級分、但還是可以透過出國比賽得獎,直接保送頂尖大學熱門系的;有明星高中繁星上臺大醫學系還跑去雙主修資工系的,原來這就是明星高中數資班、科學班的世界,我們還在努力讓自己高中物理及格,人家已經在讀 Halliday。

英特爾幫 2013 年臺灣 ISEF 代表團剪的短片

我們科別的青培組員們則開了一個聊天室群組,聯絡頻率不高,但三不五時還是會互傳訊息,過了十年,彼此依舊有熟悉感,且上了大學後幾乎每年都聚餐至少一次,唯一比我們小一屆的學妹,後來也上了不錯的校系、碩班畢業後找到很好的工作。我們這些高中時認識的夥伴們,友誼就這樣持續到大學畢業以後。

因緣際會,重回科展

記得第二次參加國際科展是我 17 歲的事,因為我不是國手,事後館方自然也不會找我回去幫忙,但我依舊時不時會關心科展議題,日後聽聞有同校學弟要參加國際科展,便興奮地跑回去聽學弟報告。在聽的當下,我發現學弟對於研究的眼神散發著光芒,介紹時彷彿是在說「我的作品好酷!快看!快看!」我瞬間懂了我們之間的差異,他是真的以分享自己的研究為樂,而我當時在乎的只有得獎與否。後來這位學弟真的破天荒,成為我們高中(好像還是我們縣市的所有高中)參賽以來的第一位國手,連在美國英特爾科展都得獎,直接保送臺大電機系。

學弟參加的這屆 ISEF 也是該比賽最後一次冠上英特爾之名

後來有幸在工作期間,獲得與科教館科展承辦人員接觸的機會,我發現那位學弟正是該承辦人員經手的人員之一,話匣子一開就聊了好多科展回憶。當時因為疫情,這剛從「英特爾科展」改名為「雷傑納榮科展」的全球最大中學生科展比賽改為線上舉行,在以往的作品說明書與海報之外,選手們還要繳交介紹作品的短片,要如何用非常短暫的時間,以英文向非相關背景的聽眾講解自己的作品,正是我擅長的技能,也具備相關的工作經歷,於是我便非常有榮幸,被以「外聘講師」的身分,獲邀到科教館進行分享。

能用這麼神奇的方式參與科展國手培訓是非常特別的經驗,有種高中的夢想時隔超過五年終於實現的感覺,且這些國手們已經開始稱呼我為「老師」,讓我難免有些不習慣,畢竟這些人是出國代表(雖然因為疫情,並無法實際飛到國外參賽)、而我根本不足以成為他們的前輩。

第一次以「講師」身分回到科教館

我花上大把時間準備分享內容,在準備的過程中,所有當初參與青培及科展的回憶紛紛湧現,也因為自己曾經當過參賽人員,大學就讀的又是理組科系、能理解自然科學研究的思維,因此,我對於這些選手們的經歷是很有共鳴的。第一年到科教館分享時還相對生澀,並未讓選手們有太多深刻感受;但等到第二年大幅修正分享內容,減少簡報文字並增加互動環節,讓整體的授課效果大幅提升,選手們全神貫注參與課程,課程結束後的掌聲十分熱烈,我也看到館方人員臉上掛著滿意的微笑。

時隔一年,再度以「講師」身分重回科教館

十年後,回頭看這段失敗經歷

其實新冠疫情造成的邊境管制措施結束、選手們又可以飛到國外比賽後,賽前集訓重心改變、原本就不計分的作品影片重要性大幅下降,我也不再有機會回去當講師,但對於我來說,已經算是圓了一個當初沒想過這生中能有機會達成的夢:參與科展國手培訓(出國比賽就不用想了,除非我跑去科教館上班、或者當指導教授),非常感謝科教館人員讓我在 24、25 歲時有機會彌補高中時留下的遺憾。

在與館方互動的過程中,我也才驚覺要籌辦這些活動,有多少細節得處理。當高中生們努力做研究、參加比賽、爭取榮耀的同時,這些行政人員們可是要面對無數的溝通、協調、行政安排等瑣碎工作,不僅跨學校、跨縣市、跨單位、甚至還跨國家、跨文化,沒有他們的付出,就不會有一屆又一屆的青培、更不可能有每年國內中學科學教育的盛事:國際科展。

謝謝科教館承辦人員們的付出,我們才能在高中階段有這麼特別的回憶

今年的國際科展,我再度把握公開展覽時間到現場串門子,當中遇到穿著我們高中制服的學妹們,自然是開始聊上幾句。在跟她們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有點像自己當初從社區高中跑到身邊都是明星高中學生場合的心境,難免會有點沒自信,但我以從前段大學畢業、曾經與許多高手共事過的經驗跟她們說:不要怕!通常別人願不願意跟你交流,並不是因為你讀什麼學校,而是你跟別人相處時,給人什麼樣的感覺,況且當妳們跑去找明星高中學生聊天,他們應該不至於沒聽過你就讀的高中,就開始擺高姿態吧?如果有,那這種人遠離也罷。

後來她們在比賽中得獎,雖然不像之前學弟拿到國手資格,但至少有上臺領獎,已經比我厲害多了!但我看她們並沒有把得不得獎看得很重,也沒有把生活重心都放在科展上,一般高中生該有的校園生活也還是會有,跟我當初幾乎把所有心力都放在科展上、而犧牲好多高中回憶相比,她們的高中生活是更完整的,不會因為參加比賽而與同學們疏離。

倘若我有機會跟剛升高一的自己對話,我會說:多享受做研究與比賽的過程、把參賽視為高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當初我就是因為得失心太重,只想著得不得獎、而沒有想說要把每一步走得踏實,最後才會落得什麼都沒有,一個空想要頭銜的人,實際內涵是非常虛的,很慶幸這些比賽經驗教了我這些,讓我到了現在,已經不再是只追求外在的人,我更注重的是當下生活還有努力的過程。研究所時,因緣際會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小我幾屆的國手、同時也是我大學的學妹,我發現對方也是這樣很務實地過生活,能夠有幸代表臺灣出國比賽,是許多日常努力搭配一點點運氣的成果,絕非只是滿腦子想著要出國就能達成。

慶幸的是,我即便面對這麼多的挫敗,一路上還是有很多願意幫助我的人,包含沒有相關經驗卻願意接下青培的指導教授,以及他的助理與研究生們、不斷給我機會的評審教授們、一路陪著我跌跌撞撞又無私帶我走過每個歷程的指導老師們、曾經跟我同組的學長姊與學妹,還有很多願意無償幫忙、回答問題的各大學教授們,其中包含到臺灣參加學術研討會、該領域的國際級大師,這些都讓我這段不堪的回憶,還是有那麼一些值得珍藏的部分。在青培與比賽中認識的同儕們就不用說了,感謝他們不論在我高中、甚至大學之後,都不斷帶我看到更大的世界,讓我知道在高中階段就受到菁英教育的同學們,未來還有什麼樣的發展,絕對不是進一家大公司、做穩定工作就結束,某些人甚至很有可能在決定世界的走向中扮演要角。

有高中時為 ISEF 國手的學長參加了這場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典禮,現場聽黃仁勳致詞

關於科學教育的小小省思

非常慶幸學校讓身為社會組學生的我,依舊有機會參與科學活動,我曾經認為國際科展是個夢寐以求的殿堂,但待成年後以「講師」的身分回去時,也多了一些省思。

科教館的資源很好、工作人員們也都很努力,但只要打開選手名單,幾乎清一色都是明星高中的學生。高中時的我看到這現象,曾經以為真的只有這些人比較有能力參與如此規模的活動,但後來跟這些同學交流後才發現:明星高中科學班、數資班的同學只是因為有專題,就很自然能獲得這些資源!高中時期的他們,多半已經進入大學的實驗室從事專題研究,生活與真正的碩博生沒有太大差異,這是許多非明星高中學生非常難想像的事(雖然就現實面來說,好學校享有比較多資源也是很正常的)。這導致明星高中科學班、數資班的同學,只要不是極度排斥做專題,都會很自然地受到環境影響,做出高水準、容易受評審青睞的作品;反觀其他非明星高中的學生,就算有動機、也有能力,受限於身處的教育環境,很難得到與明星高中相似的資源,我相信若這些人也能獲得同樣刺激,表現與成果不會比明星高中學生差,這種比賽跟奧林匹亞相比,已經很不吃天賦。

因此,我十分佩服自己學校曾經得獎的學長姊與學弟妹們,在缺乏同儕一起為相似目標努力的條件下,依舊能在國際科展中脫穎而出。日後我在瀏覽獲獎名單時,若發現該生非就讀明星高中或私立學校,也都會多看兩眼,默默佩服著這些人的努力,他們在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下,依舊做出讓評審驚艷的成果,也很期盼有更多非明星高中或私立學校的學生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刺激與更好的教育資源,相信將有機會挖掘出更多大有可為的優秀學生。

--

--